在去年10月的那期哈佛商业评论中,瑞士国际管理学院(IMD)的教授比尔.费舍尔的一篇文章使我印象深刻。他说出了我对自己身处的审计行业的前景越来越感到的担忧:专业知识的“大宗商品化”将带来专家和权威的终结,这对任何希望维持现状的专业服务机构都不是什么好事情。
专业知识的“大宗商品化”将带来专家和权威的终结。
这种说法已不再只是一种语言性质的猜测,它在某些程度上成为了事实。在这篇名为“专家的终结”的文章中,费舍尔用清晰地语言描述了,无论是在私人银行、审计、咨询还是在工程领域,专业知识早已经走下神坛,成为相互间高度同质化的“大宗商品”。那些长久以来自恃专业顾问的行业从业者,第一次面对着这种全新的情况: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不再稀缺,客户不再对专家的名头盲目崇拜,新的工具和手段使原本对专业服务的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专业顾问的行业从业者第一次面对着全新的情况: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不再稀缺,客户不再对专家的名头盲目崇拜,新的工具和手段使原本对专业服务的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专业知识的“大宗商品化”,至少由以下三个原因促成:
1. 绝大多数的专业知识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被轻松找到,专业服务机构对知识的垄断已经被完全打破,他们的重点无疑要从贩卖知识转变到如何依靠知识之外的差异抓住客户眼球上。
2. 专业服务领域传统的基于取样的工作方式(审计师的细节测试取样,咨询师的访谈对象,工程师对于典型问题出具的解决方案)正被大数据技术所带来的全样本覆盖模式所取代。以往的客户没有精力或技术了解问题的全貌,因而寻求专业顾问的帮助通过统计学取样帮助其推测问题全貌。在大数据分析面前,这一需求已经开始削弱。
3. 唾手可得的信息平民化塑造了一代全新的客户偏好,他们不再将知识当做最终的产品,而是开展合作的前提条件,他们要求快速准确的专业建议,就像不消一秒就能从google得到任何问题的答案一样,他们要求专业服务机构也做到这一点。
根据我的经验,对于上面提到的原因,或者说这些正在发生的现象,我不能同意更多。这确实就是我们面对的客户正在对我们的服务提出的要求。他们认为免费提供的研报、数据和观点理所应当,因为同样高质量的信息俯首皆是;他们要求我们更透明的解释我们的取样方法,并不断挑战我们未曾注意过的细节;他们不再满足于一份审计报告甚至顺利的审计流程,而要我们从第三方的角度向他们通报他们还不知道的事情。凡此种种,都与审计师所对于自己工作成果的价值的传统认定,甚至与审计师所经受的训练格格不入。
几十年里点滴形成的现有审计框架,能否应付这些新的情况,我仍然缺乏作为从业者的信心。没错,对于大型集团客户、上市公司的审计仍然需要大量传统人力和精明的项目管理技巧的投入,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被另一套解决方案所代替的。但是,假如我们现在能够做到的差异化只是程度上的差别,缺乏本质上的天然屏障,那么迟早,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亦或是资本与管理间新的信任模式,这些经典的波特五力模型所没有涵盖的竞争因素,将无情的碾压我们的工作。
而这个行业里大多数人,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共识,那就是改变已经发生了在了昨天,我们还没有感到这种改变,只是由于巨大体量造成的反应迟钝。而那些认识到这种威胁的人,似乎也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更不要提有说服力的振臂一呼。 在这一点上,我不能说自己是乐观的,就如手工业者第一次看到现代流水线时一样,无法想象一个下一个纪元的真正模样。
专栏里少有的一篇负能量满格的文章,但也可以找到它的积极意义,那就是让自己保持对这个行业本身的职业怀疑态度,时刻提醒自己这碗饭的终结很可能在有生之年就会到来,要有灵敏的嗅觉判断大趋势,始终预备一场全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