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1月23日)来,天津市提出运用“制度加科技”建设审计监督“一张网”、建立一套保障制度、组建一支联网实时审计团队的“三个一”审计转型思路,天津市委市政府将实行联网实时审计列为重点推进的改革事项,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审计部门主推、相关部门配合的大数据“审计监督一张网”管理系统,建成了全天候紧盯、全员运用大数据的“大数据+”的“智慧型审计模式”。
通过建设联网实时审计监督平台,将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财政、财务及其相关业务资料纳入审计监督这张“大网”之中,天津市审计部门积极创新审计方法手段,实现了对财政资金和公共资金等的实时监督,使审计由事后审计向持续性审计转变,由以监督为主向监督与服务双轮驱动转变。
一是构建“一张网”。着眼审计任务、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环境的巨大变化,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天津审计监督“一张网”。联网范围涵盖市和区县,采集数据“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了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审计;将联网单位全部纳入实时监督视野,实现全市审计对象视野全覆盖,助力审计“大海捞针”。
二是开启“千里眼”。与天津市全部156家市级预算单位、重点国有企业、部分金融机构等联网,取得了包括国库集中支付在内22个业务系统数据;运用“总体分析、系统研究、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的大数据审计模式,将隐藏在资金里的“疑点”暴露在透明的审计监督软件之中,实时监控联网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从2015年开始,带着“疑点线索”去审计已成为天津审计工作的新常态。
三是出示“红黄牌”。利用审计模型,对同期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对跨行业、跨系统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分析和印证,挖掘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数据之间产生“化学反应”,快速查找隐藏问题和锁定审计疑点线索,由审计业务部门和联网单位配合进行分散核实,最终锁定目标,“精确打击”。2015年,天津市审计局共出具联网实时审计核查通知和整改通知76份,经核查及时纠正了骗取银行贷款、违反“八项规定”、私设“小金库”、少缴社会保险费、骗取低保和廉租房补贴等197个单位的违规行为。
四是构筑“防火墙”。2015年9月1日,《天津市联网实时审计监督办法》正式施行,为联网审计工作提供了更高层次的法律保障。联网实时审计新模式也让被审计单位普遍意识到本单位财务收支的一举一动都置于审计监督的“火眼金睛”之下,这种威慑力促使其强化自我约束,抓早抓小抓规范,防范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审计也因此真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提醒、早纠正,推进了源头反腐。
五是杀出“回马枪”。审计人员利用联网数据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审计核查通知、整改通知反映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在线追踪。通过杀“回马枪”,对于尚未纠正的问题及时做出审查,有助于治理“屡审屡犯”的顽疾,使静态审计向动态审计转换。
目前,联网实时审计取得了突出成效:
——推进了审计监督全覆盖。天津市审计局以联网实时审计为切入点,探索形成了“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全覆盖工作格局,逐步实现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的审计全覆盖。天津市审计局依托联网实时审计努力推动对所有预算单位审计年度全覆盖。
——再造了审计工作流程。针对大数据审计特点,对联网实时审计的审计计划、项目实施、审计文书等进行了重新设计,再造了工作流程。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技术方法,审计人员可以对所发现的共性和趋势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降低了审计执法风险。天津市审计局关于联网实时审计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被审计署《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审计策略研究》收录推广。
——提升了审计监督效能。随着全市联网实时审计快速深入推进,天津市审计机关与市委巡视机构、市纪委和公检法等机关部门建立健全了反腐败协作机制,与管理部门建立联动核查机制,与银行等单位建立信息查询机制,加大对重点领域的监督力度,提升审计成果利用价值,发挥了审计强化监督执纪的作用,促进了纪在法前和反腐倡廉建设。2015年,利用联网数据辅助审计项目,天津市审计局向纪检部门和公安、检察机关移送案件线索16件。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天津市审计局积极开展“审计开放日”活动,先后邀请部门单位现场观摩演示联网实时审计,30多名领导干部深受震撼,不仅提升了领导干部对审计监督的感性认识,更强化了对权力运行监督制约的警示效果。